吴天祥
吴天祥,中共党员,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巡视员。吴天祥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做好事、办实事,对待人民群众,不是亲人胜似亲人,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。他用真情和爱心感化服刑人员,倾其所有救济困难的下岗职工。他把女儿用来结婚的新房让给困难户住;卖掉父母遗留的房产,抵押贷款帮助特困人员创业。为了疏通公厕管道,他跳进窨井;25次义务献血共7000毫升,捐骨髓捐钱物帮助他人;4次跳入长江救人。十多年来,他先后照顾过26位孤寡老人、6名孤儿,结下了300多个“穷亲戚”。每年春节,他还把孤老、孤残儿接到家里吃年饭。有的孤寡老人去世后,他以儿子的身份为老人送终。他把家里的电话向社会公布,便于遇到困难的群众及时求助。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钟上班,接待来访群众,先后接待上访群众2万余人次。节假日他很少休息,经常深入困难群众的家中体察民情,并将群众反映的困难和疾苦向有关部门反馈,督促尽快解决。
当上副区长的吴天祥,分管的是劳动、社会保障、群众团体等社会性工作,处理不好,往往就会引发不安定因素。可是,几年来,吴天祥分管的各个部门,年年都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,尤其是再就业,在武昌区成效尤为显著。
1997年一个春风尚带寒意的上午,吴天祥家一下子来了30多名下岗工人,床上、椅子上都坐满了。原来,他们都是来找工作的。午饭时,吴天祥为大家下了18斤肉丝面。面对满脸愁容的工人们,吴天祥深知责任重大,深知在再就业工作中政府的担子有多重。他身先士卒,四处出击,多方调研,一到节假日,他就骑着那辆旧自行车,在街上转悠。1998年初,他在汉口开会,看到一家馒头店生意不错,一打听是一位农民做的,便认真向这位农民请教,一口气买了150多个馒头扛回武昌,分给几十名下岗工人,鼓励大家:“下岗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等靠要,怕的是观念不变!”吴天祥还拿出1000多元钱帮助这些下岗工人开起了馒头店,仅此一项就安排了40多名下岗工人。
武汉市五色织布厂是家特困企业,吴天祥要了该厂100名最困难职工的名单、住址,利用业余时间一一走访,提出下岗工人进社区的思路,并亲自在积玉桥街砖瓦巷社区试点,100名工人全部就业,进而向全社区推广。仅此一项举措,全区3000多名下岗工人走上了再就业的岗位。
当上副区长的吴天祥,工作忙了,群众找他确实难了。面对群众的实际困难,吴天祥比谁都着急,上任不久,他便将家里的电话向全区几十万人公布,叮嘱家人,不论谁在家,群众打来的电话都得认真记录。吴天祥说:“联系群众不是做给领导看的,百姓找我,不方便怎么行?”这些年来,吴天祥在帮助百姓过程中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,其中一条就叫“发动群众帮群众”。在社区再就业培训班上,他请来老师,他自己也讲,鼓励大家、督促大家,社区洗衣店办起来了,红领巾小餐桌办起来了,敬老院、家电维修点办起来了,在武昌,再就业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。在记者面前,老吴的话依然是那么朴实:“千变万变,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,我们应该好好地为人民谋利益。因为从我们入党的那一天起,便肩负人民的希望,接受了人民的嘱托。”
吴天祥这些年来,捐助出去的钱,都是他的工资及稿费。当了副区长后,他每月都要从工资中固定拿出600元,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。他说:“我们共产党员,要从‘廉’字入手,固守共产党员的家园;从‘勤’字入手,高唱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。”
这些年来,老吴帮助过的百姓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。如今,得到老吴帮助的石竹武已办起了自己的工厂。今年春节,他告诉记者:他新年的第一个愿望是等赚了钱为老吴建立扶贫基金;第二个愿望是积蓄资金,办一家敬老院;第三个愿望是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,让孩子长大了也像吴天祥那样做人。中共湖北省委书记,湖北省省长罗清泉说:“吴天祥同志地位变了,为党分忧、为民解难的公仆本色没有变;职务变了,心系群众、一心为民的思想没有变;权力大了,工作忙了,求实、扎实的工作作风没有变。”
吴天祥说:“每当我为群众做了点事,群众都称赞共产党好。听了这话,我的心里真舒坦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真自豪。”面对记者,吴天祥坦言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做一名淡泊名利的共产党员不容易。他说:“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共产党员,到了见马克思的那天,只要老百姓说:老吴一生清清白白,是名好党员,我就满足了。”
2009年9月14日,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。
黄来女
黄来女,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。清贫的生活没有磨砺了她坚强的个性。她学习刻苦,2003年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。在校期间,她一边完成学业,一边还要打工挣钱,照顾卧病在床的老父。她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,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,2007年她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。
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,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,为了生活四处奔走,居无定所颠沛流离,日子过得十分清苦。2003年高考,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。学校通过“绿色通道”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,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,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,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,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。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,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,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。
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,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。由于家庭贫困,2005年元月,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。然而,来汉的当天晚上,突发脑溢血,之后又脑梗阻,右肢一度瘫痪,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、膀胱癌。身无分文,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,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,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。
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、坚持学习的重担,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,维系着生活和学业。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,给父亲洗脸刷牙、打针吃药。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,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,替父亲做饭、熬药、打胰岛素。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,深夜昏黄的灯光下,安顿好父亲睡下,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。
父亲多次病危,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,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,父亲的病渐渐好转,现在已能说话、下床走路,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,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。
2009年6月,黄来女从武大信息安全专业硕士毕业,入职广州某知名外企,担任工艺工程师。
2010年,时隔一年多她已成长为公司部门经理。工作之余,黄来女的首要任务是照顾父亲。“爸爸的身体状况还不错,他每天都在家锻炼。”虽然每个月的医药费、房租、吃饭等花销让黄来女几近“月光”,但她对未来仍充满信心,“无论如何,现在的状况比以前好了很多。”
王争艳
王争艳,女,汉族,1954年12月生,中共党员,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。
王争艳长期扎根基层,服务群众,用拳拳爱心和精湛医术诠释着奉献的涵义。她关心病人的疾苦,视患者为亲人,处处想患者之所想、急患者之所急、解患者之所忧。1994年,一名叫吕占奎的乙肝患者,因心梗突发呼吸心跳骤停,情况非常危急,命悬一线。王争艳毫不犹豫,马上对他实施心肺复苏,进行人工呼吸长达半个小时。同事们都为她担心,“你就不怕他把乙肝传染给你吗?”王争艳说:“时间就是生命,抢救病人是第一,当时什么也没想,也来不及想。”
王争艳从医25年来,坚守“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”的理念。病人们送了王争艳一个外号,叫“青霉素医生”。这个外号有两层含义,一是说她看病便宜,二是赞誉她行医干净。曾经有武汉的一家媒体为了调查王争艳“小处方”的真实性,专门抽查了王争艳2008、2009年封存的处方,结果发现,平均值只有55块钱,最小的处方只有两角七分钱。1998年,一对夫妇慕名找到了王争艳,丈夫患有罕见的“亚急性联合变性”疾病,这是一种因营养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神经性病变,主要影响人体脊髓,它的治疗尚属世界难题,理论上要长期住院才能保住性命。但是患者经济拮据,无法支付高额医疗费用。王争艳详细检查病情后,给他们想了一个办法,遇到紧急情况在医院抢救,脱离危险就回家治疗。10多年来,在王争艳的努力下,这个困难家庭用有限的钱维持着一个罕见疾病患者的生命,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家。
作为同济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,王争艳刻苦钻研,精益求精,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耐心,利用扎实的视、触、叩、听基本功,诊断出仪器都难以查出来的病。她多次放弃高薪岗位,扎根基层,坚守清贫,坚持把给患者治好病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,把给基层群众带来健康作为自己做大的快乐。生活并不富裕的她,经常替患者垫付挂号费、药费。但是多年来,却保持着一个纪录:垫出去的钱,从来没有不还的。一次,她替一位伤了脚的农民工兄弟垫了10元钱药费,本没打算让他还。谁知第二天,这位农民工兄弟带着伤痛来还钱,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,但这代表着一位患者对医生的崇敬之情。
2010年5月,医院委派王争艳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任。还有7个月就要退休的她,没有任何推辞和犹豫,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中。王争艳说,自己是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,要让居民们感受到社区医生带来的便利和好处。居民们慢慢改变了原来只到大医院就医的习惯。王争艳上任10个月,中心的门诊量就增长80%,住院病人翻了两番。
孙东林
孙东林,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,建筑商人是武汉东方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。2011年9月20日,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。
2010年2月9日(农历腊月廿六),在京、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,驾车带着妻子、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,准备赶回老家过年,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。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,由于路面结冰,发生重大车祸,20多辆车连环追尾,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。
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,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,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。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,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,还贴上了自己的6.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。“新年不欠旧年账,今生不欠来生债”,孙水林、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,被人们誉为“信义兄弟”。
2010年2月24日,湖北省总工会授予兄弟俩“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;3月3日,湖北省文明委授予二人“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”;3月26日,全国总工会授予兄弟俩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;9月,兄弟俩入选“中国好人榜”;今年1月8日,人民网“责任中国”评选委员会授予孙水林、孙东林兄弟及其母亲“2010年度十大责任公民”;1月15日,湖南卫视携手百度娱乐举办的2010年度沸点颁奖典礼,授予兄弟俩“最给力网络民星”。
孙水林、孙东林同志二十年如一日,勤俭自强、勤劳致富,从最初的打工者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经营者,始终将诚实守信作为人生准则,以生死接力的壮举恪守和践行了“新年不欠旧年薪,今生不欠来生债”的约定和承诺。“信义兄弟”是荆楚儿女的优秀代表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,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,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者。省委、省政府决定,在全省深入开展向孙水林、孙东林同志学习活动,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他们诚信大义的优秀品格、知荣明理的高尚情操、奉献社会的责任自觉和崇尚和谐的大爱情怀,以实际行动推动诚信湖北建设。
全省各地、各部门、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开展向孙水林、孙东林同志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,把学习“信义兄弟”先进事迹同践行科学发展观,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,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、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,精心组织,大力引导,运用多种形式,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。要找准“信义兄弟”崇高精神与干部群众所思所想的契合点,增进共识、形成共鸣,因势利导、示范引导,用“信义兄弟”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人、感化人、影响人、提高人。要重在联系实际、讲求实效,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将坚守诚信、知荣明耻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,从爱岗敬业、奉献社会做起,努力把崇尚先进、学习先进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、做好实际工作的自觉行动,为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。
董明
董明,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生,高位截瘫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、志愿奉献社会的聋哑学校志愿老师、世界禁烟大使,曾作为汶川抗震救灾心理干预志愿者,唤醒了2位植物人;作为残奥会形象大使,在北京残奥会水立方赛场志愿服务期间,得到了国际奥委会、国际残奥会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;被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评为“北京奥运会、残奥会先进个人”;荣获“2008北京十大志愿者”称号。
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挫折和苦难,只要做一个好人,做一个善良、有道德的人,做一个学会爱和感恩的人,生活就一定会指引我们走向幸福的道路。
因为9岁那年的一次意外,湖北女孩董明的人生从此改变。从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到一级伤残,被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,她坚强地挺过了16个年头,靠着自学完善自己,并在参与志愿服务中绽放生命的美丽。
“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,我感觉生活也是美好的”
见到董明的人总是惊叹她纯净的微笑。“我微笑不是我没有痛苦,是我不愿冷落快乐;我不哭泣不代表我没有辛酸,是我的微笑更加美丽;我不愿放弃不是没饱经沧桑和磨难,只因生活一直这么美好!”董明说。
6岁时,董明被选入跳水队。9岁那年参加比赛时,不幸摔成高位截瘫,脖子以下没有知觉,四肢瘫痪、大小便失禁。从那时起,董明和她父母的人生瞬间被彻底改变。
在受伤最初的6年里,董明身体完全不能动,在最初的10年不能说话。但是,她用10年时间自学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,还学习了英语和日语,成为中央电大2007年秋社会工作专业学员,并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。为什么董明能够做到这些?“就是坚持。”董明说,没有办法读出课文,就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默默地念;没有办法拿笔,就一笔一画地在心里默默地写。
放手一搏后,董明的生命出现了曙光。虽然无力接受昂贵的康复治疗,受伤6年后,董明的大臂可以活动,带动小臂在电脑上打字,受伤10年后慢慢恢复了语言功能,而且瘫痪的身体没有变形。
“这是因为我在努力调整自己,长期保持良好的心态。”董明告诉记者,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,我感觉生活也是美好的。“美好”并不是身体等各方面都很顺利,而是心中渴望美好的信念和向往。“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生命的意义”。
2001年,父母四处奔波打工,为董明买回便宜的二手电脑。可是,对于董明来说要使用电脑非常困难。她手指完全不能动,身体又无法坐起来。母亲就把董明抱成侧躺的姿势,再帮她把一只手放在键盘上,让她试着一点点挪动,来触摸键盘。经过1年的努力,董明终于能用一只手小指的第二个关节和嘴唇配合,来敲打键盘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慢慢的,董明试着开始在网上写稿,并多次获得了稿费。并将稿费都用来资助农村失学的小朋友。董明还时常写信感化服刑人员,用自己的经历鼓舞残疾朋友!在董明的带动下,父母都成为了志愿者。
2005年,董明慢慢可以发出一些声音,就萌生了做志愿者的念头,随后,她在一个聋哑学校做老师,教聋哑孩子学说话。她还担任过禁烟大使、环保志愿者、文明过马路劝导员等。
“虽然我残疾了,可我还是非常渴望爱和幸福,可爱和幸福不是等待别人给予,而是将爱传递,在爱别人的过程中,在奉献中,我得到了最幸福的人生。”董明真诚地说,正是因为有了奉献,才让她没有遗憾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、北京残奥会、国庆60周年庆典、2010年上海世博会、广州亚残运会等多个大型活动都活跃着董明担任志愿者的身影。
能够参加这些大型活动,董明没有受到特殊照顾,而是和其他人一样经过层层选拔。刚开始,主办方会考虑残疾人担任志愿者,会对身体不好。董明总是自信地回答:“我很接受我是一个残疾人,但是我不愿意承认我的人生、心态残疾,我不想因为残疾成为被拒绝的理由。坐在轮椅上不是我的缺陷,却是我做志愿者的最好条件。如果我都在奉献,其他人肯定会汲取更大的力量参与进来。”
这些还不足以显示董明的可贵。在经受了比一般人更多的磨难后,她仍然是光明的、感恩的。她把克服艰难的过程留给了我们想象,却用爱和微笑呼唤着——把希望和美好传递给他人、把公民的责任承担起来!
杨晓玲
杨晓玲,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教师。
23年来,她用肢体与学生对话,用心灵和学生交流,在无声世界中舞出一曲爱之歌。
“聋校的孩子们更需要我”
1990年,18岁的杨小玲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,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,只填了一个志愿——武汉市第一聋校。“为什么?”很多人都问过杨小玲,她只是浅浅一笑:“因为聋校的孩子们更需要我。”
初到聋校,不懂手语的杨小玲,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学生交流。给学生排练舞蹈,她不知道怎么去讲解节奏、动作要领,更不用说怎样表达音乐的内涵,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示范。一节课下来,自己弄得汗流浃背,学生却没能掌握好动作。
为了尽快学会与孩子们交流,杨小玲除了背“手语书”,还以学生为师。操场上、教室里、食堂里,孩子们私下“聊天”,杨小玲看不懂,就主动向他们请教,孩子们都很喜欢教杨小玲这个勤奋的“学生”。几个月下来,杨小玲手语水平进步非常快,甚至成了“手语活字典”。
交流障碍解决了,舞蹈教学又遇到了问题。因为是聋哑人,所有的舞蹈术语,杨小玲必须“翻译”成肢体语言。一曲简单的《采蘑菇的小姑娘》,她本以为只需要一节课就能教完,却用了整整5节课。舞是跳下来了,可动作根本不能细看,一个踢腿就高的高、低的低。
学生们没有放弃。他们在课后拼命练习,就怕做得不好。孩子们的认真感动了杨小玲,她苦苦地思索着特教舞蹈的教学方法。舞蹈室的大鼓给了她灵感。鼓声震动,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,第一次“听见”节奏的聋哑孩子们,眼里放出惊喜的光。此后,杨小玲又不断创新。为帮助学生理解,她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;为实现动作整齐,她自创“呼吸传递法”;为尊重残疾学生个性差异,她探索出“无限沟通法”……
“学生的梦想就是我的心愿”
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,杨小玲的学生朱诗蒙参与了舞蹈《星星你好》的表演。当镜头晃过朱诗蒙时,她母亲罗爱珍激动地哭出声来。“20年了,我怎么也没想到,我的聋哑孩子能变得这么自信、阳光。是杨老师让女儿成为了我的骄傲,我们全家的日子更有盼头了!”对杨小玲,罗爱珍满是感激。
“学生的梦想就是我的心愿。在教学中,我常常鼓励学生用舞蹈展现自己的魅力,提升自信。”杨小玲说,这样的鼓励,对大多数心存自卑感的聋哑孩子来说,是信心,是勇气。
“女儿常常‘嫉妒’她的学生。”杨小玲的丈夫陈双鸿说,女儿12岁了,却没有跟妈妈一起过一次生日,但舞蹈队每个学生的生日,杨小玲都记得,而且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庆祝。对于妻子,陈双鸿也有一些“抱怨”,或者说是心疼,“她总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体,经常为了排练而忘记了吃饭。”
作为妻子、母亲,杨小玲有太多的内疚;作为教师,她却给了这些远离父母的残疾孩子难得的母爱。
“我的生活,原本一潭死水,因有了光芒而活跃。我的生命,原本平淡无奇,因有了理想而精彩。追逐光芒,完成理想,是我刻在心里的信条。舞动着人生,奇迹总会出现。”这是学生彭霖倩写的诗。
像彭霖倩一样,舞蹈队里许多孩子,都有过从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。作为一名舞蹈教师,杨小玲不仅教残疾孩子舞蹈,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树立“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自立”的精神。
刘培、刘洋
刘培、刘洋,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兄弟。
为了挽救重度烧伤、生命垂危的父亲,兄弟俩争相割皮救父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血浓于水,手足情深”的真谛。
他们就是同为“80后”的海天教育武汉分校职工刘培和武昌机务段火车司机刘洋。
刘培、刘洋的父亲刘盛均在襄阳一家汽配厂工作。2013年6月18日凌晨4时,刘盛均在作业时不慎被高温蒸汽烧伤,全身96%的皮肤烧伤,生命垂危,被转至武汉市三医院抢救。其间,医院从刘盛均自体取皮做了一次皮肤移植,但效果不佳。为了挽救生命,医院提出若能从直系亲属身上取皮,是让刘盛均尽快脱离危险的最佳选择。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,但刘培、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,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。为此,兄弟两个多次“争吵”,甚至“打架”,都认为父亲供养自己读书多年劳累,一定要舍身救父,不然会一辈子遭受良心的谴责。为了不让弟弟受到伤害,哥哥刘培趁弟弟上班,偷偷签下了手术单,用自己的头部和背部的皮肤移植到父亲的四肢及腹部,使父亲的恶化病情得到控制。得知消息后,弟弟刘洋失声痛哭、懊悔不已,于8月10日也接受了取皮手术。
刘盛均家庭并不富裕,妻子戴亚兰体弱多病,治疗已先后花费80余万元,绝大部分钱都是借来的。为了替父亲筹集巨额手术费,弟弟刘洋不顾家人的反对,毅然将交完首付几个月的一套新房变卖,所剩20余万元全部用于治疗。为了节约医疗费用,哥哥刘培在接受切皮手术一个星期后,就搬出了医院。
“中国好兄弟”刘培、刘洋争孝接力割皮救父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,家乡黄陂的100多家单位自发捐款86.4117万元,为这个遭受不幸但充满大爱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。截至目前,社会捐助的爱心款已达190490元。